卓越 = 不犯錯?

不知不覺養壯的 “ 完美主義 ”

在華人文化中,不論在原生家庭、求學過程、出了社會工作、進入一段關係甚至在婚姻關係中,或多或少,我們總在努力避免因自己不留心犯錯,而導致的傷害。

小時候的我,原本是個活潑開朗、對世界充滿好奇心、無所畏懼的孩子,卻在求學過程中,因為被同學嘲笑外型,從此認定自己是個瑕疵品。

當時的我,相信了許多謊言,像是:
我是沒有價值的
我必須很努力才能讓人家看見我有好的一面
• 沒有人真的喜歡我
• 我是無能為力的
⋯等等,

自我形象非常地差,覺得自己已經這麼不好了,不能再有其他污點被人說嘴,於是開始在我可以「控制」的事情當中,努力不懈地去達到我心目中所謂 “ 完美的標準 ”。

而自己的完美主義在不犯錯的文化下,顯得合情合理,為了追求卓越,所以我應該做到……不論自己當時的能力、精力、時間如何,仍然病態的達成目標。)長期壓抑自己的需求及情緒,成長過程中,接受許多自己承受不了的事物,導致自己身心俱疲,甚至厭倦與人相識。

例如:


• 為了表現出好的態度(不該表露出我的喜怒哀樂及想法)

• 為了表現出待人友好(我不能拒絕別人,應該以別人為主)

• 為了工作上表現出專業(絕對不容許出錯,不能被同事或主管指出哪裡需要改進,自己必須要先發現


不允許自己犯任何錯誤,一次的錯誤,都可以讓我懊悔許久,覺得自己怎麼沒有準備得更好?怎麼沒有想到?怎麼沒有藏好自己的情緒…

時常覺得自己什麼也做不好的情況下,更加深了自己沒有任何價值的部分,既便成長過程,周遭朋友及家人對我有任何的稱讚,當時的我看來只是客套話,因為我只專注在我做不好的事上,也因為想在別人面前保持完美的形象,時常活在他人期待之下,到後來完全不認識自己是誰、對於自己喜歡什麼、能做什麼、未來的發展都覺得迷惘。

真實的面對自己,更能找到自己的優勢

photo credit:@veronezcaroline

至今仍覺得很感恩,因為神的帶領以及一群有愛、彼此敞開的好友們陪伴,加上自己願意的心,我重新認識自己,認識什麼是我的期待、什麼是別人的期待,也再一次拿出勇氣,甚至做了需要與( 我以前最討厭 )人互動的工作、帶領團隊、在教會帶領小組,不論在哪個領域,都需要有愛心、包容心、有自信還需要帶領人的能力。

在一次機會下,聽到了劉曉亭牧師分享「改變帶來醫治」這本書,裡面講到人能夠成長需要包含三個要素:

1. 真理:指的是完美的標準。
2. 恩典:指的是再一次的機會。
3. 時間:指的是允許一段成長的時期。

當下恍然大悟,我們總希望自己能快速達到一個完美的標準,卻忽略了沒有一次次的學習、一段足夠的時間,我們是無法成長的,更別說卓越了!就像小嬰兒學走路,若跌倒一次後,他從此灰心喪志、不想再一次次練習,可能的結果就是⋯直接用爬的爬終生?

接納自己的不足,也更能接納別人的不完美

photo credit:@priscilladupreez

以前不允許自己犯錯、也不允許別人犯錯,認為自己做得到的事,別人理應也該做得到,卻忽略了每個人的特質不同。

在大量與人接觸的過程中我發現,當我願意給自己時間,去發掘自己其實有做得比別人好的地方、也有自己不擅長的地方,我才能更認識自己,而這才是正常的,畢竟我們都不是神,沒有人有辦法面面俱到、完美無瑕。但我們卻能夠在這樣不完美的狀態下,與身邊每個不同的人連結,彼此合作、接納,讓彼此發揮擅長的地方去成就完美,這是一件很奇妙、也很棒的事。在這樣的過程會需要表達彼此的想法、溝通、接納及欣賞,使每個人能夠開心地在自己有興趣的領域持續學習、既使失敗了仍然願意再一次的去嘗試,而當我們擁抱真實的自己、認識自己真心喜歡的事情,努力在那個領域不斷學習、成長,既使過程中遇到困難,仍不願放棄時,卓越 是必然的。

 

photo credit:封面相片@caleb_woods

 

在〈卓越 = 不犯錯?〉中有 2 則留言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